来源: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9〕18号)和《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指南的通知》(粤卫办〔2020〕2号)文件精神,为做好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内中医治未病服务,特制定本运行指南。
时间:2021-09-24
浏览量:1440
一、工作目标
在医共体内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建设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完善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治未病服务功能,丰富中医治未病服务内涵,推动完善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工作原则。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不断增加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治未病的多层次需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二要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推进治未病工作,促进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全面发展。协调发改、医保等相关主管部门,为治未病工作提供政策支撑。
三要坚持弘扬特色。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坚持以个体人健康状态为中心,规范开展治未病服务,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全面反映个性化、系统、全程服务。
四要坚持因地制宜。按照治未病工作总体要求,从各地区、各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整合资源,积极探索符合治未病服务模式。
五要坚持促进发展。以治未病工作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充分体现治未病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
三、工作要求
本《指南》所指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是针对具体的健康状态,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指导,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线,以中医药特色疗法技术和生活方式为主要措施的预防保健服务,原则上按照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实施,包括:建立健康档案、辨识、综合评估、咨询指导、干预、随访、宣教等模块。发展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每个县域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组织管理。
1.成立县域中医治未病中心。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县域中医治未病中心,承担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学科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
2.成立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专家组。探索开展符合本县域实际的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服务方法,制定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和工作制度,指导各级医疗机构执行,并对其技术服务水平进行监测和评价;传播中医药健康知识,编写、制作中医健康教育资料;研究制订县域中医治未病工作指导手册,为规范县域治未病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二)构建服务网络。
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要依托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县域需求进行规划。县级中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应设立治未病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立治未病服务点。依托治未病科和治未病服务点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妇幼保健院和承担慢病管理机构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治未病服务机构作为治未病服务的重要补充。
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信息监测网络和系统协作平台,应用中医体质、中医证候以及慢性病监测等软件,建立体质分析数据库及体检资料数据库,实行中医治未病服务信息化管理。
建设服务平台。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加强治未病科和服务提供平台的规范化建设。
1.服务区域。
县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设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区域、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区域、健康咨询与指导区域、健康干预区域、辅助区域,各区域布局合理,工作流程便捷,保护服务对象隐私。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在满足服务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相关服务区域可以设在同一区域,可以适当减少人员配备。
2.设备配置
县级中医医院及各医疗机构,根据《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2015年版)配置有关设备。主要设备包括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健康状态辨识及其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咨询与指导设备、健康干预设备。常规的理化、影像等辅助检查设备可与本单位资源共享。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卫生机构应配备健康状态信息管理设备、中医体质辨识评估系统,以及与所提供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相关的疗法如针灸、拔罐、刮痧、艾灸等所必须的器具。
中医治未病评估设备分级配备表
设备类型 |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县区级中医院 |
中医体质辨识 | √ | √△ |
中医经络检测 | * | √△ |
电子扫描整合系统功能检测 | * | ※△ |
虹膜全息检测 | ||
红外热成像检测 | ||
身体成分分析 | ||
精神压力分析 | ||
注:√:必须;*:可选或不选;※:至少配备1种:△:区域内技术支持 |
3.人员配备
县域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主要包括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临床和公卫医师、护师(士)、中药师、其他经过培训的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
(1)县级中医医院: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治未病科的建设要求,形成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治未病服务团队,配备满足治未病服务需要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医技人员和中药师可整合本单位的其他相关资源。
(2)基层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按照《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3〕44号)要求和基本公卫项目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的需要,配备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其中应当有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3)县级综合、专科医院:配备满足开展治未病服务需要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人员,其中应当有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四)主要服务内容与方法。
1.服务对象:社会上有服务需求的人群。重点人群包括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亚健康人群。
2.服务流程:
3.主要内容与方法
主要内容有以下:
(1)县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应突出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积极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健康功能检测、健康调养咨询指导等服务项目,规范应用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开展健康干预的效果评价工作。
(2)基层卫生机构要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开展老年人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和儿童中医调养服务,使县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规定比例。有条件的机构开展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管理、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健康咨询、指导和干预以及干预效果评估工作。
(3)县级妇幼保健院探索构建县域妇女儿童中医药治未病体系,逐步规范应用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法和技术,将中医药融入孕产妇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各个环节。
中医治未病服务分级实施表
服务内容 | 乡镇卫生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县区级中医院 | |
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5项) |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 | √ | △ |
高血压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 糖尿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 孕产妇中医药健康管理 | * | ||
九种体质人群的中医治未病服务 | * | √△ | |
常见病前状态人群的中医治未病服务 | * | ※ | |
注:√:提供全部服务项目;*:可选提供或不提供服务;※:至少提供1项服务:△:区域内技术支持 |
服务方法有以下:
(1)参照《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2015版)等要求,积极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及干预服务。
(2)应突出中医药特色,通过中医四诊、经络诊断等,积极应用针刺、灸法、推拿、火罐、穴位敷贴、足疗、药浴、熏蒸、刮痧、药膳、音疗、光疗、电疗等中医治未病技术,并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对医疗机构膏方推广应用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14号)和《关于加强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的通知》(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36号)要求,加强对膏方、穴位贴敷等中医技术的规范使用和管理。
(3)积极向群众推广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四时养生、经络腧穴按摩保健和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及气功导引等自我保健方法。
具体工作方法、服务内容和技术指引参阅《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2015版)。
(五)中医治未病人才培养。
1.培训目的。通过培训,使县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全体医务人员理解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内涵,了解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意义;使从事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专业人员掌握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技能;使县域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中医药素养,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的服务技能和水平;使非医疗性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从业人员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2.培训内容。治未病理念的主要内涵,发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意义,中医治未病服务主要内容及其基本技能;中医治未病服务建设规范、运行规范、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监测;健康检查、健康调养和健康管理、营养学、心理学等治未病相关知识与技能。
3.培训要求。
县级中医医院应承担县内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及其他从事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应当每年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知识与技能在岗培训,能够熟练运用中医治未病知识,达到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负责中医治未病工作的管理人员应接受中医药政策和中医治未病服务知识培训。基层公共卫生医师和护士应当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六)中医健康文化传播与推广。
加强中医健康文化传播与推广,组建县域中医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服务社群,构建形式多样的中医健康文化传播平台,提高群众对中医健康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扩大治未病社会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引导人民群众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群众健康水平。